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查看: 22094|回复: 11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讨论]探讨真伪问题——六角朱泥壶(第二阶段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7-10-24 10:1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<p><font size="4">是真老件吗?若真,肯定是民国器。不可能再老,印章摆在那里骗不了人的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噢卖戈!吴广德!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凭良心说,俺自己都不知道。咱不懂这类奇形怪状的东西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今天发上来给诸位批,你们有能耐的就尽管批,谈谈这壶为什么不是老件,也谈谈这壶为什么是真老件。谈谈说法,让身边的朋友们受益,也让小乔了解一些以前没有了解到的“行情”。我也想人家给我机会,让我“善莫大焉”呢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诸位可不要因为壶是乔丹的就肯定是对的,没有这回事。你看昨天乔不是看打眼买了一把蘸浆壶回来。嘻嘻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要听的是你们发自内心真话哦,咱不听违心话的。你看着觉得对就说,看着不对的也说,就算一时间没有论据,说说感觉也行。^_^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有些同僚害怕批别人的壶,就算是明知实情也不敢批,生怕别人不高兴而引起争辩。有些更因为心好,怕影响别人生意才不敢说实话。都是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如果这样,论坛如何成为论坛?要论!要谈啊!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如果你们怕批别人的壶会引发什么后果,那好,从今天起,你们可以专门来批乔丹的壶,我贴出的壶,随便批,你们可以使劲批,拼命批。只要批的有道理,我还会感谢你们让我学到更多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对我藏品的【恶评】会影响到我的生意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。所以,我在这里给们一人发一粒定心丸。批吧,从乔某的壶开始批!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大家可以去批的板块,其中还包括了昨日重现和我的藏品展示区,大家喜欢就去批吧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另外,紫精探研板块内的帖子,大家都可以继续去讨论的。那里的帖子永远不会锁死。</font></p><p><font size="4">今天先批这件,我重复一下,我自己也看不懂这壶新老,所以,大家尽力吧。</font></p><p>&nbsp;</p><p>&nbsp;</p><br/><br/><br/><br/><br/><br/>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-10-25 12:04:51编辑过]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115#
发表于 2010-2-25 22:24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泡沫 于 2010-2-25 22:28 编辑

料象文革!有疑点,就当新品吧!严谨一点好。呵呵!
顺便请教老乔,你的壶是咋弄干净的?我有一把小朱待整!
114#
发表于 2010-2-25 08:58 | 只看该作者
此帖
不少壺友從蓋內厚重的茶垢為質疑的著眼點

關於是否以茶垢作偽的可能
有些細節可能須要注意
單以此壺來論
壺小在沖泡的手勢上
可推測的情況是倒出時的角度必大
茶與湯水會直接浸泡著蓋內
雖與身內泡養速度不能比
但長久用壺的壺友應可發現
壺內的茶山堆積有一定的限度
過此會隨茶湯釋出
若長久使用
並不會發生蓋內與壺內積茶山不一致的情況
再若長期使用較重發酵類茶葉
堆此深重茶垢並非不可能
確有人以茶垢做偽
但脈絡痕跡其中有差別


一把壺鑑識
若可能
最好是要求全壺洗淨
喬大也做了
113#
发表于 2010-2-23 21:30 | 只看该作者
算啦!都是玩壶喝茶的人!茶垢跑到盖子里去?符合常理吗。看看自己养的壶!
料不错,型差,低仿!别以为做工粗就是老壶。
112#
发表于 2010-2-22 13:18 | 只看该作者
学习中,慢慢消化。。。
111#
发表于 2010-2-22 11:23 | 只看该作者
110#
发表于 2010-2-15 15:05 | 只看该作者
不老
109#
发表于 2010-2-5 16:44 | 只看该作者
看老!
108#
发表于 2010-2-3 08:43 | 只看该作者
喬大這可能是名詞上的爭議
實質上的工法應該相差不遠
對於此類製壺的專有名詞我較不清楚
我是用一個製壺者手法的眼光來推想
可能中間有些過程我還沒想清楚
換個說法就是補泥
這樣也才能解釋何以流內的孔沒有常見的朱泥處理手法
10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3 00:30 | 只看该作者
喬大的看法相差不遠
我如此說
主要是考量朱泥收縮率與窯燒問題
用傳統的紫砂壺製法可能很難
喬大可觀流與把之脊線是否順暢無曲
若我從目前圖片上來看
應該是手工一層一層將泥塗上再手工紮緊密度
一旦入窯燒
...
milojo 发表于 2010-2-3 00:28


M姐,这个不是打身桶的做法啊
更不是贴泥条,而是标准的虚坨虚出形状的泥片镶身桶,是方货的做法啊
106#
发表于 2010-2-3 00:28 | 只看该作者
喬大的看法相差不遠
我如此說
主要是考量朱泥收縮率與窯燒問題
用傳統的紫砂壺製法可能很難
喬大可觀流與把之脊線是否順暢無曲
若我從目前圖片上來看
應該是手工一層一層將泥塗上再手工紮緊密度
一旦入窯燒
畢竟不是打泥密度一致性較高
細看線條還是稍走閃
10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2-2 23:20 | 只看该作者
我和M姐的看法略有出入,这把朱泥壶的身桶六面泥片是用虚坨虚出来的线条,然后再手工镶身桶
壶口上的线,在所有纯手工成型的壶品上绝大多数都要采用到的,也就是准片,向内凹的部分,是朱泥的收缩表现
流部的做法和身桶的一样的概念,但壶把则不同,壶把用工具向内倒是倒不进六面凹槽的,能够做的只能是贴泥条
104#
发表于 2010-2-2 23:09 | 只看该作者
龍印款之朱泥
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
與泰國皇室喜用紅色壺有關
以此觀此壺
道光年間可排除
再比對我自己貼的小品民國朱泥
泥料與窯燒氣氛相類
我自己推斷上限是清末民初間
103#
发表于 2010-2-2 22:58 | 只看该作者
喬大新提供的此圖
也很明確的表現是從面堆泥而成的明證
這也反過來證明何以內裏的處理似乎不太符合朱泥壺的手法
簡單來說
朱泥是燒製時收縮係數很大的壺
當外側各角的泥堆得夠厚夠紮實
內裏就不需要考量會燒裂而加強處理
除此之外
特別是蓋內的線痕
另一種功用是就是降低各角線的收縮率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102#
发表于 2010-2-2 22:51 | 只看该作者
這兩把壺
還有一處是明顯能看到的差異
諸位可看此二壺的腰身
喬大的壺是自然帶過
而壺友提供的能明顯見出是先凹再過
這是工法大不同的另一項明證

手机版|小黑屋|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(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) ( 粤ICP备18063540号,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)

GMT+8, 2024-6-28 19:10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