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楼主: 成辉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梨式 清代嘉道?

[复制链接]
1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8-7 15:5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zhangyn 发表于 2016-8-6 22:51
观前几图,典型的嘉道风格。及至底款时有点犹豫:书法与刻工有点没把握,再看盖内及壶内壁,感觉此壶需谨慎 ...

细节图基本上是无色差的,请问还需要提供哪些细节图,我拍了发上来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。
1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8-7 15:5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茶舍李 发表于 2016-8-6 23:06
开门老壶。

谢谢老李大人点评^_^
18#
发表于 2016-8-7 22:22 | 只看该作者
2009年之前,这样的壶,只要价格合适,我基本上见一把收一把,视作茶桌上泡茶的日用珍品。

而今再看到这样的壶,如果是全完整的,价格不超过2500块钱,我还是会收的,毕竟有25年左右了。而泥料确实也真心不错,如果是朱泥壶就更好了,可惜不是。

眼光不会一直停滞在那里,毕竟会进步的。


19#
发表于 2016-8-7 22:29 | 只看该作者
古谿 发表于 2016-8-6 16:28
開門的嘉道好梨,原蓋  :)

刚看到黄兄前辈的回帖

我对黄兄的眼光及履历非常的钦佩,也对兄的藏品十二分的羡慕。

但就这把壶的新老真伪概念,在下与黄兄的看法孑然两样。甚至说,类似的东西,吃过药,上过当,感觉到疼了,现在再看到,明知道是地雷,不会再踩过去。

或许日后有缘,定与兄当面把杯饮茶论壶。
20#
发表于 2016-8-8 10:01 | 只看该作者
梁权 发表于 2016-8-7 22:22
2009年之前,这样的壶,只要价格合适,我基本上见一把收一把,视作茶桌上泡茶的日用珍品。

而今再看到这 ...

关于这时期的壶,本不想再多说,但不喜欢别人以猜测的心态去看别人。
此壶的看法,在发贴之前我曾私下与别的朋友也交流过,我的观点跟管理层及个人利益无关,关于交流过程的时间与观点我已聊天截图备用。
现在这类壶远比梁站说的价格要高,去年还是前年底,在丁山见到一支本想拿下,但同去的本坛一位朋友说喜欢,就让与他了。对于这类壶,我观点跟梁站一样:价格自己能承受绝对可以收下玩玩。
对于老件的认知,我觉得有差异是无可厚非的;生意场上追名逐利也是正常现象。但最重要的还是心态。


关于此壶,欢迎各位玩家继续发表意见。
21#
发表于 2016-8-8 13:41 | 只看该作者
因為好友喬大提到小弟,我還真的閃不掉
看到這樣的回應,真的非常出乎意料…
深怕自己走眼,上午還特別傳圖求教了福哥與一讓兄確認。

這壺是前年一位台灣著名老藏家釋出的,
在他手上泡茶都不只25年了。因為年紀大了,稍早我幫他接轉到內地
其實我入行30年了,1980-90年代末到宜興、福建作仿壺的那幾位前輩
當年我都採訪過,對其仿品特徵與盲點也有了解與掌握,
有的破綻是料,有的是工,有的是火,有的是款。

早期他們仿古破綻細節就不說了,總歸一句話 : 經濟法則
當年台灣藏家講究”越體” (即是稀有形制),
而梨壺+孟臣,恰是朱泥老壺中最便宜的形制,
凡是稍微想要圖利的仿品,絕對不會寫最多最廉價的”孟臣”梨壺,
同樣要寫款,隨手寫一個鳴遠、大彬、子文、一龍,價格就會比孟臣好很多…

不知道之前各位遇到的仿品是怎樣,
其實,壺蓋內幾條豎向的窯裂紋是最典型的老壺特徵,
在他們80-90年代的仿壺中我從未見過能仿出這個特徵,
不知近幾年仿老技術有沒有突破? 至少個人目前還沒看到。

本不想在此回應,有失禮貌,但又想喬大實乃赤誠之人
加上又不願看到瓷器圈被國寶幫弄得草木皆兵的亂象在紫砂圈重演
我痛恨假壺,但更不願輕易抹殺一把老壺,這與壺價商業無關

當然,這只是一家之言,各位都是同好,也都真誠愛壺,
各位不妨到台灣某論壇,看看其他朋友對這個議題的觀點

打擾了
2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8-8 15:19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昨晚彻底泡洗干净后,今日上午11点30分,在窗边自然光下拍一组图,全图无PS,上传供各位师友同道讨论: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2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8-8 15:23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盖子和壶内壁详细图: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24#
发表于 2016-8-8 16:03 | 只看该作者
古谿 发表于 2016-8-8 13:41
因為好友喬大提到小弟,我還真的閃不掉
看到這樣的回應,真的非常出乎意料…
深怕自己走眼,上午還特別傳 ...

感恩前辈黄兄的认真回复。

非为好胜,仅为求得真知,与黄兄探讨。

个人从图片详细推断,绝非朱泥壶。从清晰图片尤其是气孔位置附近的微距,可以明显看到有紫泥+段泥颗粒的调配,调配段泥属于正常,但大含量的淡色紫泥系调配进去,就明显不对了。

黄兄所属的窑裂,其实很好做,宜兴少部分对于泥料拼配技术并不十分高明的,不能将烧制收缩比达到融合效果,那泥料和泥料收缩比不同的前提下烧同一个温度,就会很容易出现所谓的拉裂。即便到了现代,纯手工的壶,也不会刻意反复修壶内的明针,从外观看不到,壶内看得到拉裂就显而易见了。

这把壶黄兄跟我所述基本上接近,那就是25年期,基本上一样。从这个更能说明问题了。因为,这样的壶大量出自1990年前后,其中包括朱姓、吴姓、高姓、徐姓等人都做过类似的东西,他们做的壶有一些近似的特质:1.非龙窑烧,2.无黑骨、3.刻字一塌糊涂、4.形似而神不似、5.为了提高成品率多数不用纯朱泥料而是用调配料子做(例如用红泥、红泥掺砂、红泥拼紫泥等)。这样的壶,成品率极高,歪嘴歪把内裂翘盖的机会比用纯朱泥料子做的低多了。

而真正清中期这类壶,却基本上不会出现类似问题,除百里挑一那种极少数烧至气氛变化,盖内壶内呈现灰色、银灰色、蓝黑色等状况之外,只要是朱泥的,基本上盖子内都是红底,而此壶不但无黑骨、反倒从盖内看到清晰的紫泥底色,这就很容易判断了。

还有一个更至关重要的,就是这类壶,我以前买过,还不止一只,如果不是因为都出了,我会贴出来的。


25#
发表于 2016-8-8 16:07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发几个图对比一下,第一张是成辉发的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26#
发表于 2016-8-8 16:08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再看一个因收缩比不同而拉裂的效果。这样的东西从古至今都有,而且很多,往往都是对泥料没吃透的从业者做出来的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27#
发表于 2016-8-8 16:27 | 只看该作者
上面清中的朱泥壶
可以拿一把出来,像成辉一样清洗,然后发出来看
谢谢
28#
发表于 2016-8-8 16:30 | 只看该作者
最好是让成辉清洗,让他在同样光线下拍照
29#
发表于 2016-8-8 16:37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这把的气孔和工序,看图感觉是比较接近的
可以拿这把壶来清洗拍照
谢谢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30#
发表于 2016-8-8 16:41 | 只看该作者
寓言 发表于 2016-8-8 16:37
这把的气孔和工序,看图感觉是比较接近的
可以拿这把壶来清洗拍照
谢谢

好的,给兄参考一下,这帖子我发了好多年了

主要是不想误导人,所以,以前就敬告身边人,不要上当

http://www.jadepot.com.cn/bbs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6591&highlight=%D6%EC%C4%E0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(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) ( 粤ICP备18063540号,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)

GMT+8, 2024-6-27 13:2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