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楼主: stevie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標準水平體系演變比較(4/19更新)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0-4-17 21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stevie 于 2010-4-19 17:35 编辑

標準壺雖屬商品壺範疇,但在收藏的角度上看也是一大宗
常常看壺友不太清楚標準壺形制的演化
提供手上現有各時期藏品圖檔,給各壺友評估

當然標準水平的造型並不只有小弟貼出的這一些
若有壺友願意貼圖補充,竭誠歡迎
另外小弟手上的壺只到70年代初期(請飲系列)
70~90年代以後的壺還望諸位壺友慷慨分享

清末標準體水平(孟臣)


清末民初標準體水平(龍印)


清末民初標準體水平(真記)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
评分

4

查看全部评分

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7 21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stevie 于 2010-4-18 14:45 编辑

民初系列

民初盔蓋四腳溪4杯


民初盔蓋扁體南孟臣4杯


民初宜興惠4杯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7 21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建廠後

50年代末期小腳溪8杯


50年代末期~60年代初期南孟臣6杯


60年代中期中國宜興(庭記)8杯


70年代初期請飲6杯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7 22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由上比較
清末至清末民初期間的標準水平系列,蓋多較平
民初系列就以盔蓋(鋼盔蓋)居多
建廠初期(50末~60初)則是大膨蓋
70之後蓋型又趨於較平

以上提供各壺友參考
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8 14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精彩,高水平
不知哪有60年代,马来西亚定的''高泉发茶行''的水平
三毛 发表于 2010-4-18 10:24


馬來西亞訂製的高泉發茶行(小紅泡),多為8杯水量
其造型延續50末到60中期體制
此壺數量極少,仿品甚多,截至目前看到的多為仿品

8杯


6杯


第一把8杯懷疑為仿品,因為形制上不太對
另一把6杯確認為仿品,仿70年代壺體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8 15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藏玩標準水平的過程中,吃藥是一定會的
因為標準水平的仿件如過江之鯽,一不留神就會上鉤
也順便貼幾把仿件給大家看看

仿50四腳溪6杯


仿50四腳溪8杯


仿60宜興惠8杯


仿60四腳溪8杯


仿60宜興惠4杯(蓋內6杯款,壺底庭記)

此壺看到相當多,我手上就有3把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8 15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一把極具水準的仿壺

底款:墨緣齋意堂製,把下款:昌記
此壺約4杯水量,胎極薄,工極優
仿清末民初風格
小弟一次吃藥4把(清末水平壺價格*4, )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16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要是能从窑火,泥料,型制和做工等工艺特点开仓,小可们就感激不尽了。另外,如四脚溪等台胞行话,还请出些图示说明一下意思,免得我们学习不透彻。感谢楼主好经验的化享!
陶陶然 发表于 2010-4-19 10:30


先就底章的部份提供一些資料

宜興惠孟臣製(台灣一般稱作宜興惠)


荊溪南孟臣製(台灣一般多稱作"反水溪"或"右水溪",因為印款上溪字的水字旁在右邊,寫反了)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16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stevie 于 2010-4-19 16:44 编辑

荊溪惠孟臣製
此一部分較複雜,有稱為四腳溪,小腳溪(三點溪),大腳溪...等三種

荊溪惠孟臣製(四腳溪),溪字右下方的大字寫成四個直竪,像四隻腳,所以統稱四腳溪


荊溪惠孟臣製(小腳溪),溪字右下方的大字寫成個"小"字,又像三點,所以統稱小腳溪或三點溪


荊溪惠孟臣製(大腳溪),溪字右下方的大字正常,為了與四腳溪和小腳溪分別,統稱大腳溪


另外大腳溪印款又分大章和小章,又有人稱大溪和小溪

最後是中國宜興款,因小弟手上物件不多,故不PO圖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
x
1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16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標準壺的底款來說

不談清末件或清末民初件,就僅針對所謂的"6字章"(宜興惠孟臣製,荊溪南孟臣製,荊溪惠孟臣製)來說明
荊溪惠孟臣製(四腳溪)系列,一般自清末使用至建廠前
荊溪惠孟臣製(小腳溪)系列,一般多認定僅使用於建廠初期至60年代初中期
荊溪惠孟臣製(大腳溪/大章)系列,一般多看為60年代初期至末期
荊溪惠孟臣製(大腳溪/小章)系列,自70年代開始看見
宜興惠孟臣製系列,自民國期到60初期都有,此系列也有分大章和小章,大章咸認為民國時期系列
荊溪南孟臣製系列,自民國期到60初期都有,另外還有正水溪(溪字的水部在左邊),非常少見,而且多為民國件

而中國宜興的印款在標準壺上,多半都認為自60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

以上僅為個人的認知,若有不同看法或其他意見,歡迎補充
1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16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窯燒的部份,各時期壺品因為使用不同窯火,自然會有不同的氛圍
小弟稍稍整理了窯燒的沿革(當然不一定完全正確),各時期標準壺,比對當期的窯燒方式,自然能找出該有的窯燒氣氛

龍窯 : 一廠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皆使用龍窯,私人堂號製壺則為四方窯.

饅頭窯(四方窯) : 1960年代中期~1960年代末期(一廠使用時間),而一些廠外民窯亦有使用饅頭窯到1970年代末期的紀錄,不過皆屬小型窯口.

推板窯 : 1969年左右使用到1977~1978年(僅一廠使用).

重油窯 : 1970年代末期~1990年代中期,於1996年停用,1999年拆除(僅一廠使用).

電窯及瓦斯窯 : 1980年代前期即已有使用,作仿壺者多用瓦斯窯(仿一廠標準壺及商品壺,仿製古壺者亦然,因其量大),而各工藝美術師私家製壺,工作室接單及精仿名家壺者則多使用電窯(量少)

民初及明,清之前都是使用龍窯及四方窯.


以上僅供參考,歡迎指正
1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17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stevie 于 2010-4-19 17:14 编辑

以工法的演變來說
基本上1940年代以前生產紫砂壺都是以全手工製作
所以40年代前都稱為民國初,都是全手製作
1955年宜興製壺家成立[蜀山紫砂生產合作社]集體生產
那時開始大量以模具輔助從事水平壺及其他紫砂的生產
所以稱為[商品壺]是半手工的產品
70以後則為全模具壺

早期朱泥水平因為在當時是大量生產的方式
所以作工比較不講究
較常見特徵是
1.流的接孔不會很正
2.把從後面看也接的不是很正
3.再因為是純朱泥的關係
當時是龍窯
窯中有火風
朱泥燒成約1000度即可燒成
但是紫砂要1100度以上
一起燒的結果因為要達到紫砂也能夠燒成
所以朱泥把會因窯溫過高軟化受窯火風的影響
造成燒成後把普遍歪左或歪右
不會是現代電窯因為沒窯火的關係
燒成後仍是直的
而且是全模具生產
所以密合度很好壺蓋統一可互換
早期水平是半模半手工
所以每把的壺蓋也無法互換
1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4-19 21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据说首批“请饮”水平的确是60年代的,但从来没见过真容
三毛 发表于 2010-4-19 21:32


有關"請飲"的問題請參考這篇
http://www.jadepot.com.cn/bbs/viewthread.php?tid=14265&highlight=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(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) ( 粤ICP备18063540号,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)

GMT+8, 2024-6-1 10:1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