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防广告机注册,验证问答见提示)
查看: 10944|回复: 68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与乔探讨:关于普洱是否越陈越香

  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6-28 18:1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近日,乔连续发文,抛出重磅炸弹在论坛及兄弟论坛掀起轩然大波,支持者、拍砖者各执己见。此文内容原本只是在Q群中就“普洱是否越陈越香”与乔的对话,虽是对其观点的质疑,但乔依然邀我整理成文,发论坛供广大茶友评判,其心胸宽广亦可昭昭。
我与乔数面之缘,其人之耿直及对茶之痴爱令我颇为触动,其调配的茶品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乔在《“越陈越香”究竟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还是真的存在?》一文中提出:“总结:普洱茶根本就不存在“越陈越香”,客观一点说,普洱茶在陈储的过程中,会转的越来越甜是真的,因为酚类和碱类物质都缓慢发酵成糖类物质,而芳香类物质都逐渐弱化了。所以“越陈越香”根本就不科学也不客观。”随后,乔在《普洱茶的过往/现状及将来之我所见》提出:由其制作的普洱比老茶更好喝。这些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,也促成了6月27日由乔主持的“新茶pk老茶”斗茶大会。 纵观两文及乔在Q群中与我的对话,我认为乔试图通过其精制的新茶与老茶之间的pk,证明普洱越陈越香是一个伪命题。Pk的结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老乔的说法,他的新茶在与老茶的pk中胜出。但我认为,pk的结果仅仅证明:乔制作的新茶比市面存在的老茶好喝,而无法证明“普洱越陈越香是个伪命题”。
如乔而言,目前市面存在老茶多用台地料,批量制成。而乔制作的茶品选用上等古树料,精工制成。广大茶友一眼就可以看出,两者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。要想通过这两种茶之间的对比证明“越陈越香”是一个伪命题,必须同时证明以下两点:第一,目前市面存在的老茶比其当年还是新茶的时候难喝;第二,采用新制程的茶,新茶也比老茶好喝。其原因在于:新茶老茶的用料等级与制作手法是不一致的。不证明这两点,我们就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。但是我们在pk中,只看到“乔的新茶”胜出“现有老茶”,并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以上两点得到证明。假如存世的老茶比当年仍是新茶时好喝,或者更有韵味。那么我认为越陈越香是可以肯定的,或者说是有道理的。
那么,普洱是否一定要采用老旧的制法。也就是说,乔代表的精工制作是否可以取代旧法呢。新制法的特点选用高级别好料,达到新茶既可有很好的口感的效果,这一点我深有体会。但如乔而言,新制法存放的结果是“基数递减”。乔兄认为:老茶的基数是1,转化后变成5,叠加优势是400%;而新好茶,基于选料及技术等优势,基数是40,陈化效果可能递减到35,虽然比新茶时降低,但仍大于老茶叠加后的5。但乔是否想过,如此一来普洱的存放将变得毫无无意义。普洱如绿茶一般,喝新茶,变化的魅力也将随之失去。可是,论鲜、爽、嫩、香(这些评价标准不一定表述的准确),普洱能拼得过绿茶等吗?!
同时,由于新好茶的出现为时尚短,无实例可向我们证明:新制程茶存放的结果一定是减少,也就是说,我们尚无法确定确定新好茶一定不会“越陈越香”,或许经过存放后,新好茶也从40变成45了呢?如此一来,自当是我等茶友的福音。
因此,我认为,目前所有的证据只能证明:新制程的新茶比老制程的新茶和老茶都好喝。但却不能证明:新制程的新茶一定比新制程的老茶好喝。也就不能充分地证明“普洱茶根本不存在越陈越香”以及“越陈越香根本就不科学也不客观”这样的结论。

供乔参考。本人身体单薄,经不起太多板砖,还请各位看官手下留情为谢。
(以上文字根据聊天记录整理编辑而成)

评分

6

查看全部评分

2#
发表于 2011-6-28 18:16 | 只看该作者
敢直着走的螃蟹 不简单啊!
3#
发表于 2011-6-28 18:16 | 只看该作者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4#
发表于 2011-6-28 18:21 | 只看该作者
新命题,工艺之争
5#
发表于 2011-6-28 18:26 | 只看该作者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6#
发表于 2011-6-28 19:03 | 只看该作者
果然是螃蟹。。。
7#
发表于 2011-6-28 19:09 | 只看该作者
没喝过乔丹的茶~绝对相信很好喝~但是这多样的pk就是现代版的关公战秦琼
8#
发表于 2011-6-28 19:12 | 只看该作者
爆料!乔丹手上有新制程的老茶
9#
发表于 2011-6-28 19:13 | 只看该作者
同意楼主观点,老乔的这个对比不能证明“越陈越香”是个伪命题。
10#
发表于 2011-6-28 19:29 | 只看该作者
“精工制作”和“老旧制法”的区别在哪里?不了解两种制作工艺的区别是无法评论两种工艺所制作的产品的。
11#
发表于 2011-6-28 20:09 | 只看该作者
说不清也道不明,就像老外,怎么也不明白为啥王八比猪肉营养价值高一样。
12#
发表于 2011-6-28 20:23 | 只看该作者
  
13#
发表于 2011-6-28 20:45 | 只看该作者
同意
这是个向左还是向右的问题
茶底好的普洱越陈越香是肯定的(注意:是好茶底)
越陈越香中的香不应该理解成香气的香,而应该是一种整体感受,如果比的是普通意义上的香,和绿茶真的没法比啊!但绿茶又怎可以长期存放呢!
14#
发表于 2011-6-28 20:47 | 只看该作者
要先对大家坦白,这个命题,是我让螃蟹发上来的,毕竟,我不太希望在QQ群聊里面说细节问题,而是更希望把一切都事情都摊开,在论坛里让大家都能看到。
我希望螃蟹把这个主题编辑后发上来,其实,某种程度上,也是给自己一些压力,顶着压力往前走并最终获得成功,比顺风顺水的成功来的更有满足感的。

回复螃蟹主题诸多细节:
1.第二段最后那句话,我可以证明我的茶比市面上流通的老茶更好,其实,相对比较内行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得出的。我用来PK新茶的老茶品,是市面上价格昂贵、不能说屈指可数,也至少是在业内拥有大量粉丝,基本上好者皆知的名品。我必须承认那些老茶同期会有更好的茶。但是,我手上没有,那个时期,我能拿出最好的版本就是这几个了,而且,这几个版本,也基本上可以代表那个时期的好茶了(虽然不是顶尖好茶)。昨天开坛等人带茶过来PK,最终还是我自己PK自己的茶。在昨晚之前,我用新茶PK别人的老茶已经试过几十次,来PK的基本上输的心服口服。

2.第三段,其实螃蟹说的很客观,这一点要是真的搏下去,我或许会输。我们非常清晰,普洱茶最早传承下来的方式,就是按照现在的方式做传统手工晒青茶,可追溯到几十或者百年前。但是,普洱茶的在历史状况这一段帮了我。从数十年前到百年前存留下来的老茶,我们大可以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往前估算,那几乎见不到纯干的老茶,说白了都是港仓。而我们现阶段能够找到的,无外乎是20多年内的干仓茶或者更老的港仓茶,根本就没有纯干的老茶可用于对比。不是说我偏激,而是谁都没有这样的东西,我玩茶十多年,没见人拿过出来,甚至业内就没听说过谁有。假设根据现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传世(仅作假设),哪怕是少量传世,那连可对比性的东西都不存在了,只能说,我的新茶可以赢下现在能够找得到的绝大多数老茶。说个故事,2003年,我去过一次中山,朋友拿出他奶奶的嫁妆,一片茶,这片茶的尺寸很大,手感极轻,已彻底蓬松,落地即会彻底打散。干仓陈期至少在80年以上,陪嫁的时候是用棉被裹着的,茶面全白(不是发霉,而是芽口)。当时喝过一小杯,我承认当时我对普洱茶的理解很不足,但当时的印象还有点,那个茶除了樟木味明显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茶性,没有什么回甘或者生津,茶味极为寡淡,淡出鸟来。个人认为茶质已经彻底流失。也就是没东西可以喝了。通过这个例子,我认为普洱茶在存放的过程中,里面内含物质是逐渐流失,而不会是增加。

3.现在的精工制作方式,其实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。因为普洱茶在对上3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粗茶茶品而不被重视,大家心里都很清晰,早年的88青饼出厂的时候,应该不到1块钱人民币一片,据师傅透露,当年同期的云南三宝之一的“云字茶砖”,是当时的高级礼品,价格不过是9元。而当时的龙井碧螺春,好的则要很贵很贵了,上百元一斤很常见。在这种不被重视的情况下,业界更灌输了一种错误的引导方式来指引消费者普洱茶,就是用绿茶的采摘方式来定义普洱茶的级别。越是细嫩的茶芽越贵,也就是当年的所谓宫廷普洱,当时的价格卖的是最高的。大家其实都明白一个道理,宫廷普洱是什么?其实就是不到一公分长的纯粹芽头部分。这种茶在什么树上能采的下?答案很明确的,只有在树不过一人高,只要人走过去就可以轻易采摘下来的灌木茶树上,说白了就是台地料。也就是这样的所谓宫廷普洱,卖给茶厂或者料头,一公斤也卖不了几块钱。那古树茶呢?芽口肥大粗壮,不可能细嫩纤毫,跟宫廷普洱完全是两码事,就算采摘下来了也当大料粗料卖,而且采摘难度要高的多。从经济角度出发,我是不愿意爬到很高、很难采,没量不说还卖不起价格?万一爬到大树上掉下来,腿摔坏了怎么办?古树芽头人家还还未必收呢。

所以,我在开命题之前,其实是对对历史有个大致的概念,那就是:30年前无干仓(有也是凤毛麟角,万中无一),30年内无古树料(没人做,卖不起价格)

而关于古树料和台地料就后期转化的问题,我想还是留一些概念给大家,昨天晚上PK,我没有说任何指引的话,其实,我可以做到的。

先卖个关子让大家先聊

15#
发表于 2011-6-28 21:01 | 只看该作者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宜兴紫砂爱好者联盟(深圳市腾晟轩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) ( 粤ICP备18063540号,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100号 )

GMT+8, 2024-5-15 00:1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